随着《“十四五”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》的实施,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首位,体现了中国在专利保护领域的显著成就。然而,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,近年来,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,涉及复杂技术特征的案件比例显著上升,其中多数案件因证据不足而导致维权失败。由此可见,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专利维权面临的严峻挑战,特别是涉及复杂技术特征的专利,由于技术特征繁多且专业性强,证据的收集和运用难度极高。
企业困境
以台湾某知名智能清洁机器人技术企业为例,其擦窗机器人凭借独特的专利技术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,但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售价远低于正品的相似产品,对该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巨大冲击。在此背景下,该公司委托笔者代理其在大陆的维权事宜。但维权过程面临诸多挑战:首先,侵权认定困难,侵权人采用技术微调、分散供应链等隐蔽手段来规避直接侵权的认定;其次,证据收集困难,侵权人生产、销售渠道分散隐蔽,追踪溯源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;再次,诉讼中赔偿金额举证困难,难以证明侵权人的侵权获利。在此情况下,法院可能适用法定赔偿,导致权利人获赔金额低;最后,技术鉴定复杂,专利技术特征多,判断侵权需具备专业能力。这些困境易使企业陷入“维权成本高、侵权成本低”的恶性循环,亟需系统化的维权路径。
证据突破策略
委托专业力量取证。被侵权人自行取证存在困难时,可委托专业机构协助,如专业调查公司或律师团队。律师具备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,能把握法律要点和证据要求,精准分析侵权行为,明确取证方向和重点。
通过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。笔者以消费者身份,从侵权人线上旗舰店或线下经销商处购买涉案产品,全程由公证人员记录购买过程、产品特征等信息,形成完整证据链,保证证据合法性和真实性。
向行政部门举报取证。在发现源头工厂后,笔者初步取证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处理请求。行政部门介入后,依法检查工厂,查封扣押产品和设备,收集侵权证据,制止和处罚侵权行为。
针对线上侵权的特别措施。笔者向电商平台发送律师函以制止侵权行为,比如下架商品及提供卖家资料;向法院申请调取销售记录,包括销售数量、金额等相关数据,以揭示侵权规模。
借助专业鉴定机构。当产品涉及复杂技术特征,且经初步比对难以确认侵权,或双方对侵权行为存在争议时,笔者借助专业鉴定机构分析比对侵权产品的专利技术,出具权威报告,进一步明确侵权事实。
优先维权路径
线上侵权优先处理。针对线上侵权,笔者向平台和商户发律师函,要求其删除侵权链接。这种方式能快速制止侵权,成本低效果好,是首选维权方式。
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。在掌握某工厂侵权证据后,笔者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处理请求和初步证据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调查核实后,组织调解并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罚,有效遏制了侵权行为的蔓延,也为被侵权人争取到了较高金额的赔偿。此外,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了强制执行效力,若侵权方不履行协议,则可据此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
诉讼维权。诉讼维权虽然程序相对复杂、周期较长、成本较高,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,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。
在擦窗机器人专利侵权案中,笔者通过以上取证和维权措施,不仅维护了专利权人的权益,获得了高额赔偿,还规范了市场秩序、鼓励了技术创新。在智能制造时代,复杂技术专利的保护已超越传统法律服务的范畴,需要兼具技术理解力、法律专业度和商业洞察力的律师,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,为企业在知识产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筑起坚实的护城河。
作者 | 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银平